Search

我平常比較常講「山」的議題,是因為我經常登山;「水」的議題嘛,就要靠常玩水的人來發揮了,特此分享。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我平常比較常講「山」的議題,是因為我經常登山;「水」的議題嘛,就要靠常玩水的人來發揮了,特此分享。

跟許多人一樣,我小時候常被爸媽帶去野溪玩水,但童年的自己最喜歡的活動是堆水壩,倒不是實際下水游泳;其他跟水有關的經驗都在游泳池或海水浴場。

現在30幾歲也已經成家了,但看到奧運裡面的輕艇激流項目,我第一個反應不是選手好厲害,而是「看起來超好玩的!!!」足見我的童心應該還沒消滅吧 😆😆😆

.

從臺灣的歷史來說,其實不難想見為何我們沒有海洋文化──因為最早期來臺的漢人移民之所以要冒險度過黑水溝,主因是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山多平地少,本來生存壓力就大,再加上戰亂或飢荒等因素,逼得人不得不往外跑,尋找新的土地,本質上秉持著中國傳統農本思想。

換句話說,對於重土愛鄉的漢民族來說,就算四面環海、溪流遍布也不構成形成海洋文化的條件,反倒是不少居住在水邊的南島語族(原住民族)水性嫻熟,清朝官人要過溪還必須仰賴他們的幫助哩。

所以大眾面對水域的態度,不難想像是得自漢民族的舊慣,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場替文化去蕪存菁的漫長過程。

.

山也是、海也是,對於高度發展的科技文明來說,戶外活動是最能締造人民和土地連結的管道。只是我們的心態需要先擺脫文化慣俗和威權統治的陰影,才能得到培養冒險外展性格的機會,真正向先進國家看齊!然後,這些水域項目中才會逐漸出現臺灣人的身影。

雖然有時禁止看似是最好的手段,但長期來說反而會讓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,就像過度保護的家長只能養出巨嬰一樣──過度保護的體制只能惡性循環,養出凡事都怪政府的人民。試問這樣的未來,是大家所樂見的嗎?

從教育做起,越來越開放,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的目標。

這條路真不好走,希望大家一起努力。💪💪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